【患难之交的汉语大词典】“患难之交”是一个在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成语,常用于形容在困难时期相互扶持、彼此信任的朋友关系。它不仅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忠诚与义气,也反映了中华文化中重视友情的价值观。
以下是对“患难之交”这一成语的详细解释及出处整理:
一、成语释义
词语 | 拼音 | 解释 |
患难之交 | huàn nàn zhī jiāo | 在危难时互相帮助、同甘共苦的朋友关系。 |
二、成语来源与出处
出处 | 作者/出处 | 内容节选或简述 |
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 | 范晔 | “有志者,事竟成;破釜沉舟,百二秦关终属楚;苦心人,天不负;卧薪尝胆,三千越甲可吞吴。” 虽非直接提到“患难之交”,但强调了在逆境中坚持与互助的精神。 |
《三国志·蜀书·关羽传》 | 陈寿 | 关羽与刘备、张飞在战乱中结为兄弟,共同经历风雨,体现患难中的深厚情谊。 |
《水浒传》 | 施耐庵 | 许多好汉在落魄时相互扶持,如林冲与鲁智深、宋江与李逵等,展现了患难之交的真实写照。 |
《聊斋志异》 | 蒲松龄 | 多篇故事中描写人物在困境中相互救助,体现友情的珍贵。 |
三、现代用法与意义
在现代社会,“患难之交”不仅用于描述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,也可用于表达对同事、家人或伴侣在困难时期支持与陪伴的认可。它强调的是在关键时刻的相互理解与支持,而非表面的友好。
四、相关成语对比
成语 | 含义 | 与“患难之交”的关系 |
金石之交 | 形容友谊坚不可摧 | 类似,但更强调永恒性 |
知音之交 | 了解彼此心意的朋友 | 强调心灵相通 |
刎颈之交 | 可以为对方牺牲生命的友谊 | 更强调生死相托 |
五、总结
“患难之交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友情的重要表达,象征着在人生低谷时依然不离不弃的真挚情感。它不仅是语言的表达,更是价值观的体现。通过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的记载,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延续与传承。
在今天快节奏的社会中,珍惜那些能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的人,也许正是“患难之交”的现实意义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