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波罗蜜是什么意思】“波罗蜜”是一个源自佛教术语的词汇,常出现在佛经中。它在汉语中的含义较为丰富,既指一种水果,也与佛教修行有关。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“波罗蜜”的含义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展示。
一、
“波罗蜜”(梵语:Pāramitā)是梵文音译,意为“到彼岸”,即超越生死、达到觉悟的境界。在佛教中,“波罗蜜”常用来指菩萨修行所具备的六种或十种根本德行,如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等,这些被称为“六波罗蜜”或“十波罗蜜”。
此外,在日常生活中,“波罗蜜”也常被用来指一种热带水果——菠萝蜜。这种水果外形大、果肉香甜多汁,广泛种植于东南亚地区。
因此,“波罗蜜”一词具有双重含义:一是佛教术语,二是植物名称。
二、表格总结
项目 | 内容 |
中文名称 | 波罗蜜 |
拼音 | Bō luó mì |
来源 | 梵文 Pāramitā(音译) |
佛教含义 | 意为“到彼岸”,指菩萨修行的六种或十种根本德行 |
常见用法 | 六波罗蜜(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、智慧) |
日常含义 | 一种热带水果,又称菠萝蜜 |
分布地区 | 东南亚、印度、中国南方等地 |
特点 | 果实大、果肉香甜多汁、营养丰富 |
文化意义 | 在佛教文化中象征圆满和智慧;在饮食文化中是一种常见水果 |
三、结语
“波罗蜜”这个词既有深厚的宗教文化底蕴,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。无论是作为佛教修行的指导原则,还是作为美味的水果,它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。理解其多重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这一词汇的文化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