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振耳发聩什么意思】“振耳发聩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声音非常响亮、震撼人心,让人听了之后感到震惊或警醒。这个成语不仅用于描述声音的大小,也常用来比喻言论或行为具有强烈的冲击力和启发性。
一、成语解析
| 项目 | 内容 |
| 成语 | 振耳发聩 |
| 拼音 | zhèn ěr fā kuì |
| 释义 | 原意是声音大得使人耳朵受震动,后引申为言论或行为令人震惊、警醒。 |
| 出处 | 《礼记·乐记》:“其声清越以长,其音廉而不刿,故曰‘振’。”后来演变为“振耳发聩”。 |
| 用法 | 多用于形容话语、文章、事件等给人带来强烈冲击力。 |
| 近义词 | 震耳欲聋、惊心动魄、发人深省 |
| 反义词 | 轻声细语、悄无声息、平淡无奇 |
二、使用场景举例
| 场景 | 示例句子 |
| 文章评论 | 他的这篇文章振耳发聩,让人对社会现状有了新的思考。 |
| 演讲场合 | 这位演讲者的发言振耳发聩,让全场观众肃然起敬。 |
| 媒体报道 | 该新闻报道振耳发聩,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。 |
三、常见误用提醒
- 误用一: “振耳发聩”多用于形容声音或言论带来的影响,不能直接用于形容物理上的声音过大(如机器轰鸣)。
- 误用二: 不宜用于日常生活中轻微的声音,如“闹钟声音振耳发聩”,这种用法不够准确。
四、总结
“振耳发聩”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成语,既可用于描述声音的震撼力,也可用于表达思想或观点的深刻性。在写作或口语中恰当使用,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。但需注意语境与用法的准确性,避免误用导致表达失真。
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成语,欢迎继续提问!


